斐含尔德 发表于 2024-9-20 18:27:18

_从心理角度来看佛教精神和灵修。

  楼主是做心理治疗的,因为工作关系,十几年接触到不少咨客,也见过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七八年前开始信奉佛教,从开始不问来路的迷信到现在的自己思考和有所选择的接受,也走了不少路,稍后也接触了灵修,和一些别的思想观念,和近来认识的一些佛教师兄有一些观念上的分歧,数次争辩无果。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一直在想用陈述的形式,说出自己的观点,从各个方面来印证一些事情,来和各位师兄同好切磋交流,天涯高人众多,就选择发在这里了,因为个人知识层面和经历关系,未必能驾驭这么大的话题,但力图从自己的角度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希望能抛砖引玉,认识更多同行和师兄,开阔眼界互相学习。
  本着学习和纠错任何时候都不晚的精神,本帖会持续更新,欢迎拍砖和讨论,但是骂人就不必了,坏了彼此心情,杀人一千自损八百的事情,咱都尽量别去做,铺垫结束,咱进入正题.............
  从头说起吧,看到一个比喻深为赞同,先借来用用,说人生下来就像一个玻璃瓶子,透明纯净,没有特质,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里面存放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形成取决从小接触的环境,所受的教育,本人经历的事情决定,尤其是一些在思想未成形期和脆弱期,那些突入或者说侵入(这里指不是正常观念,所以用侵入力求表达到位)思想的观念会影响一个人很久,甚至一生。所以做人父母和师长的,责任重大啊,孩子一般出现心理问题,基本都有父母和家庭的问题影响,这个可以参看海灵格的家排系统。
  佛教从开始到现在流传三千年左右,进入中国据说是秦朝,这个我们不去考究,从汉朝开始发扬光大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因为普及,就有流传,在流传的过程中,出现很多专业的的技术人员就是高僧大德,就难免会有大师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佛教讲究无欲,讲究脱苦,但是这里的无欲不是没有欲望,而是合理正面的欲望,就好像高僧大德也有欲望,那就是把佛门发扬光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_从心理角度来看佛教精神和灵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