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开
By: 庄朝晖 发表于 2013-12-22 20:33:00
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
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很不错,然而题目有些问题,既然是真理,那又何谈检验。其实这里要说的意思是真理取向的理论,这是主观建构的。所以这个题目可以更好地表达为“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这说明我们经常混淆真理与对于真理的表达,或者说我们经常将我们主观对于真理的理解当成真理本身。
这句话的历史来源不可考,但是在几千年前,佛陀就说过:「不要因为崇敬而相信我的教诲,必须像熔炼黄金一样,通过试验后才相信我。」在《卡拉玛经》里,也说过类似的话。
2、最近,茅于轼和陈平两位先生关于经济学的标准是逻辑还是实验,展开了一次公开的对话。 我是赞同陈平先生的观点。
当代经济学常常会标榜其逻辑和数学模型,然而逻辑和数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全部。经济学首先一门经验性的理论,逻辑的基础是前提,数学模型的基础是考察的数据范围。
如果前提是错误的,那么即使逻辑推演再正确,得到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结论。
如果考察的数据范围是局限的,那么即使数学模型再漂亮,得到的也可能是错误的结论。
比如如果只考虑一次交易,我们可以通过漂亮的逻辑和数学模型得到,在市场交易中欺骗的手段可以得到最大的收益。然而如果考虑到多次交易,考虑到欺骗对于后续交易的巨大影响,那么上述的结论就可能是完全错误的。而且这是与世界五百强的实践完全相反的。
当理论的预测与实践相反时,该修改的是理论,而不是实践。 比如“消费刺激经济”理论,这个理论的预设前提是资源无限和消费行为不会产生对于环境的破坏,然而这两个前提都不能成立。
3、经济学不讲价值判断吗?
在几年前的读书名篇里,有一篇是关于经济学不涉及价值判断改变的文章,很有影响力。
这篇文章也是将经济学与科学做比较,以为经济学也是研究事实的学问。然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行为。物质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作为主体却具有主观能动性。
这篇文章的哲学基础则在于“应当”与“是”的区分,“应当”是价值判断,“是”则是事实判断。然而,这个哲学基础也是成疑问的,或许只是一些哲学学者的成见吧。
事实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并不是隔裂的。举个例子,比如雾霾天气是一个事实,是“是”的范畴。然而,我们不喜欢雾霾天气,这时候就需要寻找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然后致力于改变或者减少这些原因。这已经是“应当”的范畴。
经济学也是如此。我们当然可以分析经济事实现状,然而经济学的更重要任务是改变现状,提出更好的经济理论。在经济理论的引导下,国家要制定宏观政策,每一位主体也可能根据专家的意见来改变自己经济方面的选择行为。 事实上,经济学理论也在重塑着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
如果在一种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陷入了危机,这是一种事实判断——是。那么,如果我们不满意于这种现状,我们就应该寻求更好的经济学理论,这就是一种价值判断——应当。
2013年12月22日冬至日
http://news.ikanchai.com/2023/0725/552674.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