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回复: 0

六代大学生的记忆:大学四年我花了多少钱(转载)

[复制链接]

主题

帖子

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5
发表于 2024-10-16 05: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革”结束30年以来,社会以一种可见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使是在被称为“象牙之塔”的大学里,这一切也令我们感同身受。
  
  
  从不用掏任何费用到动辄六七千元让普通人家难以承受的学费;
  
  
  从靠着十几块补助就能生活到没有五六百元连饭都不够吃;
  
  
  从四年没买“大宗”东西到精致的手机人手一个;
  
  
  ……
  
  
  不管是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还是我们坚称的“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总之,在岁月风驰电掣过后,当一切都变得模糊暧昧,我们只留下些或者清贫或者富足的片段记忆———就我们所了解的情况,不管是清贫还是富足,四年的大学,都给了求学者一段愉快的时光。
  
  
  而值得我们怀念并思考的是,在条件艰苦的时候,他们曾对读书无比热切,而环境优越的时候,面对着20年上涨了25倍的学费,后来的大学生是不是也汲取了同样多的知识?
  
  
  当然,作为编者,我们只负责记录这些片段的记忆,并从这些记忆中体会时代的巨大变化。无论如何,生活还在继续,每一代的大学生都会有他们的消费记忆……
  
  
  
  
  
  邓小平同志和高考后第一代大学生在一起,他高瞻远瞩恢复了高考
  
  
  链接一 大学学费20年涨25倍
  
  
  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冲上5000元大关,涨幅高达25倍。
  
  
  全国政协孙继业委员说,高等教育属准公共产品,适当收费并无异议,问题是高等教育收费过高,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据统计,全国高校的人均学费从改革前的免费教育到20年前的200元,再到1995年的800元,一直上升到2005年的5000元,近20年间上涨了25倍,大大高于群众的收入增长幅度。如果再加上大学期间的住宿费和生活费,平均每个大学生4年花费需4万多元。而去年全国农村人均收入只有2936元,也就是说,一名农民辛辛苦苦13年的收入,才能供得起一名大学生。
  
  
  零点调查公司最近发布的《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中也显示,教育花费占农村和城市家庭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2.6%和25.9%。据新华社
  
  
  1978-1982年:零消费时代
  
  
  杨琴(大学教师)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10元左右/月、一尺半布票/月
  
  
  1978年,是停了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的第二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终于有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平等机会。在那个收获的季节里,经过两轮高考筛选,现在在大学教书的杨琴也如愿以偿,考上了山西大学哲学系,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二批大学生中的一员。
  
  
  当时大家都很穷的,全班50多人,80%的家庭都很贫困。和杨琴一个小组的老曹同学,老三届,有两个孩子。他来上大学,老婆照顾孩子,家里没任何收入。但是,生产队可分给家里面口粮,孩子老婆勉强可维持生活。杨琴在学校每月有十几元的助学金,那时大学吃饭不花钱,国家管饭。
  
  
  杨琴那时每月花9元钱的饭票,食堂饭量总数是固定的,早晚三顿窝窝头,一碗稀饭,顶多加一点小菜。平时男同学不够吃,女同学吃不了,所以女同学总是把窝窝头剩下给男生吃。在食堂,十天半个月才能吃上一次肉,而且特别少,有一些条件好的同学,也不到外面吃饭,想改善生活了,就都回家吃饭去了。
  
  
  学校基本不收任何费用,除了每个学期要买的课本,大概要花掉四五元钱,但是80%的学生可以得到一点生活补助,大概每月都是十几元钱,大部分同学可以买一点生活用品,杨老师总是能剩下一些钱,给家里添补一些东西。说到生活用品,除洗漱用具外,还需要买鞋油,擦旧皮鞋用。
  
  
  当时的宿舍不熄灯,自然也不收电费,所有人都不会错过免费用电的机会。等下了自习,舍友们都迅速回到宿舍,梳洗完毕,就趴到桌子上看书。28年前的宿舍格局和现在差不多,一进门左右四张床,上下铺睡八个人,中间是一张大桌子,门背后一个矮书架,共8层,一人一层。宿舍里没有任何装饰品,逢年过节,女同学们自己动手做点装饰品,既不花钱,又漂亮。
  
  
  那时的女同学们没有什么“浓妆淡抹”,当时一个人一个月发一尺半布票(买穿衣用的布匹),无论男女的衣服只有黑白两色。杨琴大学四年没有添置过什么新衣服,因为已经上过6年班,她有几件上班时工厂发的衣服,其余大都穿姐姐的衣服。男同学几乎就没有可以换的衣服,杨琴记得那时男同学一年四季就那么一件衣服,四年下来都一个样,包括鞋也是,解放鞋一穿到底,不洗,直到穿破为止,据说一到晚上,男生都将臭鞋扔到宿舍外面。不过女同学倒都有一件必备物品:套袖。一尺半见方的一块布,缝成直筒,两边再穿上松紧带儿,往胳膊上一套,从手腕到肘部就都裹上了。虽然不好看,可天天伏案学习,袖子易脏易破,戴上套袖就好多了。特别是冬天,既保护袖口又保暖。
  
  
  但即使是这样贫穷,杨琴认为她们那时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每天早晨6点整,军号就响起,提醒同学起床,可是大部分同学不等起床号响,就已经分布到学校各个角落读书了。7点吃过早饭,同学们开始了一天的课堂生活。中午12点下课,吃完中午饭要休息一会儿,下午2点上课。晚饭过后,每个宿舍都要派出一个代表,去图书馆占座位,去晚了就没有地方可以读书了,当时的大学生没钱买书,全靠图书馆解决精神饥渴。那时没有双休日,只有星期天有时间,可是所有人都在图书馆里泡着:“我们那几届大学生的求知欲强得可怕。”
  
  
  本报记者 王少斐
  
  
  链接二 全国高校学费大比拼
  
  
  北京4200-5500元/学年
  
  
  上海5000元/学年
  
  
  天津4200-5000元/学年
  
  
  河南2700-3100元/学年
  
  
  湖北3600-5000元/学年
  
  
  吉林3500-4500元/学年
  
  
  江苏4000-4600元/学年
  
  
  海南3800-4200元/学年
  
  
  广东4560-5200元/学年
  
  
  河北3500-5000元/学年
  
  
  浙江4000-4800元/学年
  
  
  辽宁4200-5000元/学年
  
  
  黑龙江500-4800元/学年
  
  
  安徽3500-5000元/学年
  
  
  福建3900-5200元/学年
  
  
  湖南4000-5000元/学年
  
  
  山东3600-5000元/学年
  
  
  山西2800-3800元/学年
  
  
  内蒙古3000-3500元/学年
  
  
  广西3200-4500元/学年
  
  
  重庆3200-4500元/学年
  
  
  四川4000-4600元/学年
  
  
  贵州2500-4000元/学年
  
  
  云南2800-3400元/学年
  
  
  陕西3500-4500元/学年
  
  
  甘肃4200-5000元/学年
  
  
  青海2800-3300元/学年
  
  
  宁夏3000元/学年
  
  
  新疆3500元/学年
  
  
  (以上数据为平均值)
  
  
  裴秀芳(大学教师)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200元/学期
  
  
  记忆最深刻的花费:一件18元的军大衣
  
  
  
  
  
  军大衣是那个年代的时髦装扮(图中人物并非本文主人公)
  
  
  裴秀芳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对于当初的大学花费她感慨万千。她说,自己最大的一笔花销就是一件当时非常流行的军大衣,大概就是18块钱。
  
  
  1984年,裴秀芳从运城农村考到了北京,而当时她家的经济来源全靠她父亲每月30元钱的工资,这对于供3个孩子上学的家庭来说相当困难,但裴秀芳回忆说四年的大学生活过得还算不错。
  
  
  “我四年大学生活可能花了1300多元,这些钱全部是从家里拿的。”裴秀芳说,“虽然家里很困难,不过我个人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经济压力。当时学校也不收什么学费、杂费、住宿费,只要有生活费就完全能完成学业,最重要的是学校还给生活补贴,师范类学生给的尤其多。1984年到1986年,每个月我能领到18元的补助,1987年能领24元,另外还有3元钱的困难补助,这些钱对于我来说支持一个月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据她介绍,第一个学期需要的钱最多,刚到学校什么也得准备,衣服等生活用品都得买,不过以后就好多了。
  
  
  裴秀芳给算了一笔账,她有时候1毛钱就可以吃上一顿饭,不过一周可以吃上两到三次小炒,给自己改善一下生活,当时小炒大概也就3到4毛钱,学校发的补助足够自己吃饭。这之外就是平时买一些衣服、生活用品以及书等,大概算下来每个学期需要从家里带200多元。由于平时比较节省,裴秀芳还攒下了一笔钱,供了自己一个学期的费用,那个学期除了13块6的车费,她没有向家里要钱。
  
  
  裴秀芳每个月都计划得很周详,吃多少,怎么吃,她都心中有数。这样有计划的消费,让她四年没有体会过窘迫的生活。比如当时的肉沫粉条,食堂1毛钱一份,而且非常实惠,一勺子下去,给你盛满满一碗,对女生来说,一顿根本吃不了。于是她每次只买半份,也足够她吃了。
  
  
  那个时候,对于大学生来说,惟一的电器就是收音机,不像现在的学生有笔记本、MP3、随身听,当时同学中只要有一个收音机会让别人羡慕得不得了。当时在大学里,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一个月能有40元的生活费,买个收音机不算什么大事情,而对于当时仅靠补助生活的裴秀芳来说,根本无法与人家相比,收音机就是个奢侈品。“我们宿舍每个人都有一个收音机,只有我是蹭别人用的。当时一个和我比较要好的同学,家庭条件比较好,我就蹭她的,这一蹭就是四年。”裴秀芳笑着说。
  
  
  至于在衣服和书上的花费,她并不是很多,因为在第一个学期买了衣服,有了穿的,裴秀芳就很少再添置衣物,一年每到换季才可能买件衣服,有时候一年也不买。而买书那就没有定时了,碰到了好的书籍才买,一般是先顾好自己的生活。
  
  
  裴秀芳说:“我四年最大的花费就是买了一件心爱的军大衣。那时候几乎每个女生都有,于是我也狠心买了一件。当时商场里有24元和18元的军大衣,考虑了很久还是选择了便宜的,但这也是我四年大学买的最贵的东西。”
  
  
  对于当初能够在那样艰苦条件下,自己还能没有压力地过完大学生活,裴秀芳非常庆幸。她说:“非常重要的是,当时学校不收任何费用,每月还给你很高的补贴,有的人非但不用从家里拿钱,而且往回拿钱接济家里。”
  
  
  本报记者 王冠兴
  
  
  链接三 大学收费三个难解谜
  
  
  其一,培养成本该是多少?有资料称,我国大学的教育成本,因为文理科的不同,大概在1.2-1.4万元。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说,这是日常运行成本,就是老师的工资,加上学校日常运转的水、电、气。1999年计算下来,平均大概一个学生每学年需要1.4万元左右。很多学者说,应该计算直接的培养成本,因为有的教育成本其实不是花在学生身上的。对此,张保庆称,完整意义上的培养成本是很高的———就是把高校从建立那天起,所有的开支都计算到培养成本里。算下来,大概一个学生每年的培养成本平均是4—5万元。”
  
  
  其二,个人应当分担多少比例的教育成本?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高等教育收费约400亿元,同期国家对高校的财政投入约700亿元,学生家庭分担的高等教育年度投入比例达到36%。究竟多少比例是合理的呢?张保庆透露,1999年设计的比例是25%,因此当年的学费标准是3500元。而现在要达到5000元甚至更高。
  
  
  其三,有的大学把一些热门专业上调30%收费,达到7000元、8000元,但却不见对一些冷门专业下调收费。据新华社
  
  
  白鹿(媒体工作者)
  
  
  学费:无
  
  
  住宿费:无
  
  
  生活费:13元/月(还有结余)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一套7.7元的书
  
  
  
  
  
  那是一个充满了活力的年代
  
  
  1984年秋的一天,我花了4元钱,从运城挤上火车,一路站着到了太原,从此开始了我四年的大学生涯。
  
  
  入学第一天,当我拿着饭盒到食堂打饭时,吃惊地发现,一份过油肉居然要3毛。。我毫不犹豫地作了选择:不去吃它!3毛钱,这也太贵了。我上高中时,一个月的菜钱只需花3块6毛钱。也就是说,平均一天花1毛2分钱。3毛钱是个什么概念?好家伙,几乎是我高中时3天的全部菜价,如此高昂的价格,如何叫人不吃一惊呢!
  
  
  上高中的日子,早上的菜是一小匙的辣子酱,中午是水煮白菜,晚上是白菜煮水。这样的菜单,周而复始,少有改变。如果有一天菜里有了肉味,那叫“改善”生活,每个同学要凭“改善票”领菜,这样做主要是禁止一些人吃双份或多份。每每到了“改善”,大家总是欢天喜地,饭量大的,嘴馋的,总要想方设法多弄几张“改善”票。
  
  
  大学里居然天天有肉,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肉价之贵,更是始料未及,看到那么多品种的菜,真有些眼花缭乱。但是,对于肉菜,我是绝少问津的。除了伙食费,除了书钱,大学里几乎不需要什么开销,不收学费,不收住宿费。
  
  
  更可喜的是,我们相当一部分人有助学金。我的助学金是二等的,每月13元。13元的作用实在太大了,除了每月支付9元钱的饭菜费之外,还可以有4元钱的零花。我当时感觉,上了大学就等于有了工作,有了工资。
  
  
  尽管花钱上有了保障,我还是节衣缩食。每个学期几乎不上街,不下馆子,能不花钱,尽量不花钱。不过,在买书上可能松了一些。一次,在书市上看到一套三本的《第三帝国的兴亡》,爱不释手,于是咬咬牙,花了7块7毛钱买下了它———那几乎是我一个月的伙食费,我对这套书极为珍惜。工作以后,同单位的一同事借走了上册,并把它弄丢了,我因此对他大发雷霆。至今,我的这套书还缺个上册。每每看到它,我就心绪难平。
  
  
  上大学时,正值青春年少,饭量大,容易饿。尤其是到了晚上,常常饥肠辘辘。这个时候,最诱人的莫过于宿舍楼道里的叫卖:瓜子、面包、方便面。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跑出去购买。当然,购买时并不是用钱,而是粮票。因为,学校每个月要给每个学生30斤粮票,这些粮票当时买饭票已用不上了,所以几乎全用来换取了楼道里的零食。
  
  
  尽管有助学金,花钱有了保障,但偶尔还是手头紧缺。于是,便想办法来应付。我托人从一家报社弄来了报纸来卖。四分钱批发来的报纸,我们上街卖5分钱。利用中午时间,我和同宿舍的两名同学,在山西大学所在的坞城路声嘶力竭地叫卖。一个多小时卖了30多份报纸,净赚了3毛钱。于是,我们用自己赚来的钱,买了3包瓜子,一人一包,边走边吃,得胜而归。后来,我们又采取到别的系宿舍敲门卖报的方式,但效果不好。一是影响人家午休,扰民;二是很少人要报,学生毕竟是少钱一族,白看可以,要钱可没门。
  
  
  掐指算了算,四年下来花家里的钱超不过500元。这个数字,大概只是现今大学生一个学期学费的零头。可以说,我的大学,享受的是义务教育。对我这样一个来自贫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幸运中的大幸运,快乐中的大快乐。
  
  
  白鹿
  
  
  链接四 国外大学这样收费
  
  
  韩国高丽大学是韩国顶尖的私立大学,学生交纳的学费占学校总预算不到50%。副校长安文锡“会充分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不希望学费问题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墨西哥蒙特雷科技大学亚太学院执行主任毛雷嘉说,墨西哥的大学在确定收费标准时,会充分考虑普通市民的承受能力,过高的收费只会把学生吓跑。
  
  
  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艾丽思说:“有一点是明确的:我们绝不盈利。”
  
  
  牛津大学校长胡德说,牛津大学的学费在英国的公立大学中是比较高的,因为高质量的办学需要很高的教育投入,而政府的投入是有限的,“在英国,我们有着比较庞大和完备的奖学金系统以及社会保障系统,因而家境贫寒的学生也不用担心上不起学,只要你足够优秀。”
  
  
  悉尼大学校长盖文·布朗教授表示,学生的培养成本因专业不同而大相径庭,一般来说,本国学生所支付的学费相当于培养成本的1/3,比如一个文科学生一年学费大概就是2000多美元,这对于澳大利亚的家庭来说还是比较低的。
  
  
  晓晖(太原某机关公务员)
  
  
  学杂费:200元/学年
  
  
  生活费:100-3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刚到北京时吃的一顿麦当劳
  
  
  大学四年的消费在很多时候不会是太过艰难的计算,因为多数人只需要用简单的乘法。但是如果你的大学四年同时经历了1992年的南巡讲话、1993年的工资制度改革、1994年的物价高涨……那么就像晓晖对10多年前大学生涯的回忆一样,“四年的消费是一份不断变化的账单。”
  
  
  对于1991年进入北京商学院(现北京工商大学)的晓晖来说,最庆幸的莫过于每学年200元的学费:“从我们下一届开始学费就增加到了每年600元,到1993年就是800元。”而他的日常消费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尽管和学费一样,他的消费项目没有什么改变,但是账本上的数字是越来越大,“过完四年回头一看,原来一个月的生活费100元就够了,到毕业前就要300元,不过还不如以前100元活得舒服!”
  
  
  “刚到北京的时候,家在北京的姑姑带我去麦当劳吃了一顿饭,花了30块钱,那一顿就快顶我一个月的饭钱了,当时感觉还是挺心疼的。”
  
  
  讲起变化,晓晖说其实吃是最有代表性的,“但是到毕业前,连大食堂里一个肉菜都要3块钱了,一顿饭一个人10块也算不了什么。”而在晓晖入学第一年,食堂肉菜基本是5毛钱、素菜则两三毛钱,“当时一天的伙食费在一块五左右,一个月下来就是50块钱———这就是花钱的大头了。”
  
  
  除了吃饭,晓晖大学时的其他花费并不算多。“当然,这也和当时学校的管理方法有很大关系。”据晓晖介绍,当时学校并没有实行学分制,每天的课程安排得很紧,让他的课余时间相当有限。“基本上除了周末看电影、逛逛北京的景点以及平常踢球、打球,就没有其他花钱的事情了。加上买衣服,基本上其他开销和饭钱是各占一半。”
  
  
  当然,其他的开销也和吃一样,不是一成不变。最初的一年,一个月吃50、其他开销50对晓晖来说就够了,加上学校每个月23块钱的伙食补助,连学费一年的总共花销不到1000元。最后一年,则变成了吃200,花100,尽管补助依旧,总共花销就要2500多元了。
  
  
  尽管对大学生涯的记忆还算清晰,但是对于总花费晓晖却不能确切地计算。“第一年和最后一年还好计算,但是很多涨价啊、变化啊,都是逐渐改变的,所以中间两年的花费并不是太好计算。”而他难以计算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当时渐渐兴起的学生打工热潮,“我在1993年做过一个学期的家教,一周两节课,一节课两小时,一个月80元钱。在那个学期,我就省了将近一半的花费。而其他时候,也会做一些散发传单的零活。”
  
  
  “如果非要计算,除去学校补助和打工挣的钱,四年从家里拿的钱大概在6000元左右。”晓晖说他在学校的花费属于中等偏上,但是对于他们这一代的大学生来说,另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消费差距的日益增大。“我刚来学校的时候,学生们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档消费,而到毕业的时候,差的同学还是几十块钱,而我们班已经有了第一个买手机的同学,那个同学是凭借自己挣的钱买的手机,花了1万多块钱。”
  
  
  “其实差距的出现就像当时的社会,是做导弹还是卖鸡蛋让我们这一批人感到迷茫。老教师依旧在讲1980年代的经济课本,年轻教师已经把最新的西方理论灌输。有的同学直到毕业还在等分配,有的却早就开始自己的事业。”晓晖说。
  
  
  本报记者 郭瑞坤
  
  
  链接五 贫困生可申请资助金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今年3月成立,基金会的成立宗旨是通过向海内外广泛募集资金,从而支持我国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基金会是由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发起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由教育部主管。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已收到首批捐款2亿元人民币。
  
  
  该基金会资助的对象,包括内地大中小学贫困学生,在内地学习、进修的港澳台地区家庭困难生。资助标准为:小学生每人每学年600元;初中生每学年800元;高中生每学年1200元;大学生每学年6000元。没有接受过其他教育资助的贫困学生可书面申请该基金。申请成功后,资助款项将直接送到享受资助的学生本人手中,享受资助的学生名单,按学年向社会公布。
  
  
  联系电话为010—66097788。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还表示,将定期组织对受资助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查。如果受资助学生出现个人生活铺张浪费,或违反校规受到处分等情形,将停止资助。
  
  
  范冬虹(上海某电视台)
  
  
  学费:2000元/学年
  
  
  住宿费:780元/四学年
  
  
  生活费:3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逛夜市买零食和衣服
  
  
  
  
  
  我们的衣服说不定都来自夜市呢(中为作者)
  
  
  一听到“消费”问题,我脑子里不知咋的就忽地跑出来我们几个女生逛夜市的样子。那时的夏天,从学校北门出来沿外街逛到南门再回去,是不上自休、又不看电影的晚上,最好的休闲项目。
  
  
  我想96级的女大学生对“夜市”的熟悉程度肯定都远远超过“并轨”,虽然这是同样影响我们消费的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汇。唉,不过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是什么轨道和什么轨道并在了一起,只是知道我们是要花钱上学的人了,而且很“荣幸”的是第一批。我记得一年的学费是2000元,住宿费还没来得及涨,四年一共收了780元。1996年秋天的某一日,我带着生平随身携带过数量最大的一笔现金去报到。接新生的师姐还说,你们来了,学校什么都涨价了,连洗澡也由5角变成一块了。我纳闷,难道澡堂也并轨了不成。
  
  
  我的大学生活属于非常传统且简朴的一类,在花费上介于满足生存和享受生活之间的普通水平。家里给交了学费和报销所有书费外,每个月还给我三百元生活费,加上自己拼命读书弄点奖学金(每学期400元到800元不等),还有不时得来的百十块钱的稿费,小日子过得也还舒服,有时候还有节余可以存下来出去旅游呢。
  
  
  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好在我是女生,那时一天五六块钱可以吃得挺好。而且,我们朴素的大学生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花销,算起来,逛这种摆满20元一双凉鞋、18元一件T恤和以五角、一元来计价的各种小吃的夜市,都算是花费比较多的夜生活了。别的不说,就光是在夜市上吃,女生的口袋就关不住了,那些烤羊肉串呀,涮牛肚呀,夹肉饼呀,雪糕冰棒呀,真是一块复一块,一块无穷多,最后带出来的那几十块就变成十几块回去了。那时候夏天走到哪儿都放着任贤奇的《心太软》,我就感慨自己因为心太软,嘴太馋,花掉了饭费的一倍又一倍……
  
  
  所以我的经验是晚上看电影是最省钱的,因为只要三元钱可以看两场。而上自习呢,会带零食,为了买零食去一次超市也要花上几元吧。最贵的就是逛夜市,吃了买了,回来的路上还有可能拐去渊智园里那个防空洞改造的小书店租一本书来看,女生有时候真是不懂得该在哪节省,觉着前面钱花多了,于是三角钱租一天的书,一定要全宿舍六个人转圈看完再还,熬夜也要看完,“熊猫眼”算什么,不能对不起这三角租金呀。
  
  
  攒了一年的钱,总要找个机会出去玩,学生出门也很节省,当年我从山西去杭州真是“坐”火车去的,江南三城旅游7天,吃住行带冲洗相片一共才花了700元,还在路上赚了一个我日后的老公,呵呵。
  
  
  说真的,和现在的大学生手机、电脑、CD、数码、名牌衣服的生活比起来,我们那时还真谈不上“消费”这个词,就是生活过得去吧。去年给上大学的表妹买了一个钱夹做礼物,她说放卡的位置太少了,感慨呀,才五年多的时光,这会儿的大学生就银行卡、信用卡、各种打折卡、各色会员卡一摞摞地揣着了。我和她说我那会就是一张饭卡走天下,可以打饭可以可当书签尺子经过训练还可以开那种关不严的撞锁。妹妹抱着她厚厚一摞卡,反倒羡慕起我来:“姐,你那可是高级东东,‘一卡通’呀!”
  
  
  范冬虹
  
  
  链接六 大学必须有绿色通道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秋季开学时,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必须开辟“绿色通道”,以确保新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
  
  
  这位负责人说,从近几年的实践看,“绿色通道”制度以及其他各项资助政策和措施,对保证考入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少数地方和高校,由于宣传、落实得不够深入,导致一些新生因为不能及时得到相关信息而影响入学。
  
  
  为此,教育部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部直属高校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切实做好2006年高校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工作,任何高等学校不得因新生家庭贫困而拒绝其入学。
  
  
  通知强调,在今年的招生录取工作中,公办高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时,必须同时寄送《国家助学贷款指南》等资助政策有关材料,详细介绍学校的各项资助政策,特别是“绿色通道”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确保新生及家长及时、准确地了解各校有关政策和措施,努力消除新生及家长的后顾之忧。
  
  
  王继侠(现准备读研)
  
  
  学费:3380元/学年
  
  
  住宿费:1200元/学年
  
  
  生活费:500-1000元/月
  
  
  记忆最深刻的消费:每月的手机费
  
  
  
  
  
  手机成了现在大学生的必需品
  
  
  这个题目姐姐说有那么点无厘头,可写这个稿子的时候,却是严格遵循着我的逻辑顺序,提到“大学费用”时,大脑给我的镜像反应便是手机、工作与饭局。
  
  
  世界上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我们无法得知,但我却是先有手机卡才有手机。大学的第一学期,师兄给了我一张他退休的手机卡。我初步进入了信息时代。为了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死皮赖脸地把父亲的手机据为己有,于是我成为了第一批M-ZONE人。大学第一年,每月生活费被父亲控制在500元左右。月初,移动扣除费用时,却不得不忍痛割掉50元银子。进入大四,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工作考研两不误,手机费用一度攀升至每月100元,今年三、四两月考研调剂的日子中,曾经创下月使用费253元的高峰,这与我的伙食费用几乎相等。“信息时代”,这样一个时髦词,其内在含义就是在这个时代,信息甚至比我们吃饭还要重要。
  
  
  同学间流传着一句互相警醒的名言:硕士生像猪,本科生像狗。这句话虽然有点损,却真实揭示了莘莘学子的生存状态。硕士自然不用愁工作,当然可以像猪一样优哉游哉的生活。本科生却需要为工作奋斗,在学校,是最低级学生,得看老师脸色,找工作,得看领导脸色。为了能够顺利工作,只能实其内而虚其外。手机费自然不敢省掉,24小时开机;行头也不敢马虎,不至于名牌,但也不敢让自己土眉土眼;至于面试,用人单位似乎在考验我们的反应速度,经常还有一两小时才通知你去面试,打车费用自然必不可少了。
  
  
  电视剧《姐妹》中,那个什么总对小乔说: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这也许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创新。大学期间,过节有会餐,毕业有聚餐。在不过节也不毕业的日子里,还是会有人想方设法地请你吃饭,你也总会想方设法地请别人吃饭。酒肉朋友,许多人成为朋友就是从酒和肉开始的。为了日后能够将这种人际关系转化为生产力,你没办法拒绝别人,也没有办法不请别人。即使只在山大附近的小饭店,多则百八十,少则三四十。每月有那么两三次,荷包就日渐羞涩了。但宁愿别人认为我是穷光蛋,也不能让人觉得我是小气鬼。逢年过节再给关系好的老师提点烟酒,那就度日如年了。
  
  
  父亲并不是大款,每年负担我3380元学费,1200元住宿费之后,还不得不接着负担我的生活费用,不知道是时代膨胀了人的欲望,还是我本“奢侈”。大一时,生活费基本控制在500元/月以内,姐姐偶尔会给我100-200元的机动费用。大二大三大四逐年递增,最后差不多1000元/月。考研调剂的日子中,创下了月3000元的纪录。在“消费账目”中,大部分都是为了与同学朋友联系,或者是加固人际关系,真正为了生存的消费则只占很少的一部分。
  
  
  也许这就是所说的“社会化”吧!
  
   
   
   
   
   
   
   https://www.richdady.cn/zixun/item-50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